根據《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》,到2020年車樁比將接近1:1。如果真能達到這一比例,車主就可以安心無憂了嗎?
此前,我們對幾個公共類停車場進行了調查,發現了以下幾個問題:
1、充電樁被占用:安裝有充電樁的車位,往往都被燃油車占用,電動汽車來了找不到可充電的車位,只能離開,因為很多時候,電動汽車是處于再不充電就無法繼續駕駛的狀態。車庫充電樁
2、“僵尸樁”:導致“僵尸樁”的原因有很多,例如技術標準及協議不統一、維護成本高、設施監管不到位、更新換代太快等等。實際上,很多充電樁上都標注著“故障維修或暫停服務”,但手機導航仍會顯示停車場及充電樁位置,而并未顯示充電樁是否可正常使用。很多時候,司機好不容易根據導航指示找到一個充電樁,準備充電時才發現充電樁不可用,又要繼續尋找下一個充電點。
3、充電樁分配不合理:在城市繁華區域,停車位缺口大,充電樁的缺口更大。充電幾乎排不上隊,即使排上隊,面對比階梯電費還高的停車費,車主心里也在滴血。在城市偏遠區域,雖然停車位數量多,充電樁也多,但對于車主而言,為充電需要花費的距離和時間,是難以接受的。
因此,當前迫切需要建立統一大功率充電器設施及公共信息服務平臺,推進充電設施的互聯互通,完善技術規范,打通大數據分析比對體系,合理布局,合理運營,為車主用戶打造更加舒適、便捷的停車及充電體驗。
技術實現
機械車庫能夠在有限的土地上,實現幾何倍數創造停車空間,呈現出最顯著的集約效應,解決停車難問題。同時,通過機械車庫的智慧管理系統,可以對車位利用進行合理分配與管理。因此,機械車庫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大勢所趨,而在技術角度上,機械車庫是完全可以與充電設施、收費系統、管理系統相融合的。
半自動車庫
簡單來講,機械車庫可分為半自動與全自動兩個大類。半自動類型又細分為升降橫移類、簡易升降類,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有載體,且由司機自行將車輛駛至臺板上。這類機械車庫配置充電設施的基本原理為:每個臺板的一側或兩側邊梁安裝充電接口,充電接口上端電源通過臺板的抗扭電纜進行布線供電,充電控制柜可采用“集中大功率充電器”,進行一體化設計和管理。這類機械車庫的充電裝置布置簡便、靈活,成本低,對原有設備改動最少,無論是新建項目的配套設計,還是已建成項目的后期改造,都比較容易實現。
全自動車庫
全自動類型車庫屬于準無人庫,停車位大多設置在庫內,司機無法直接到達或接觸車位,所以不能像半自動類型那樣進行一次人工對接即可。全自動類型車庫需要執行“一次人工接線和一次設備接駁”流程才能實現車輛充電。在這個過程中,全自動類型車庫的交換形式是設備接駁的關鍵。